[ 设为首页 ] [ 加入收藏 ] 简体 繁体 
 
 
您当前的位置 :廉政聚焦 > 反腐论坛 正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新时代经济发展
——访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日期: 2018-01-18 11:19 [打印]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是五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理论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注入了思想引领力和实践推动力。近日,本报就此话题专访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涵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请您谈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涵。

  胡鞍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就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七个坚持”,即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坚持正确工作策略和方法。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是解决如何发展的问题,本质上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

  只有坚持创新发展,才能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才能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发展,才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只有坚持开放发展,才能解决发展内外互动问题;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

  记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践中形成的,请您谈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特定时代背景。

  胡鞍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没有变。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体人民发展能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贫困到温饱,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再到全体人民富裕、更加富裕;我国由欠发达到不发达状态,逐步转变走向中等发达国家行列,从传统农业国逐步转变到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现代化,但是依然还没有超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在世界217个经济体中排名第97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国家,但人类发展指数在18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0位;我国劳动生产率仍与美国有相当大的差距;即使2020年基本消除现行贫困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但仍有较大规模的低保人群。

  第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第四,我国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国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经济结构从主要依靠增量扩能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和人才驱动。

  第五,我国从兴国时代转向强国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已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目前正处在兴国与强国交汇的历史方位。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目标以及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等具体的强国目标,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新时代。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记者: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经济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五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最重要经验,请您谈谈如何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胡鞍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最关键的是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这既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在经济工作中的体现,又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尤其是把“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放到“七个坚持”之首,进而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放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之首的内在逻辑完全契合。只有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党成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坚强领导核心,我国经济发展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由此保证中国经济巨轮不偏航、不失速,“行稳致远”,从而实现中国稳、世界稳,中国进、世界进,中国好、世界好。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记者: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始终把人民作为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是解决为谁发展、谁是发展的动力问题,请您谈谈对这方面的认识。

  胡鞍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本质上,因为人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质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目的是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本动力是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一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从政治层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以选民为中心。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发展使全体人民共同受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总结并展示了伟大的中国脱贫攻坚实践和理论,如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又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宏伟而务实的目标。到2020年最终结束数千年来的绝对贫困,这意味着中国提前10年时间实现国际社会所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终结绝对贫困”的核心目标。中国只用了40年的时间,从世界上绝对贫困人口最多的社会,“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体”的社会。可见,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心系人民,都是始终将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重要位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不同于以往GDP挂帅的思想,是人民经济学。从经济层面,坚持“以人民为目的”而不是“以GDP为目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深刻阐释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表明,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而不是盲目地追求GDP的数量扩大、速度增长。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特征,基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既然以人民为发展目的,就不能仅仅关注人民的物质需求,还应当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生态需求、安全需求、健康需求等新时代的新需求。比如2016年国家制定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本质上就是投资于人民健康,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实现人口健康全覆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人的全面发展”源于《共产党宣言》中所设想的这个新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想和实践。

  坚持稳中求进加强政策协同

  记者: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强政策协同,抓好任务落实,确保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请您谈谈如何打好政策“组合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胡鞍钢:“十个指头弹钢琴”是对宏观调控科学性的比喻,形象表达了各项政策协同配合的重要性。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必须注重打好政策“组合拳”。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已经形成了适应和引领发展新常态的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包含了一系列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彰显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总揽全局、指挥若定的战略定力和远见卓识,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指引中国经济巨轮在世界经济的惊涛骇浪中破浪前行、稳中求进。

  五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体布局、扎实推进,制定了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全面开放战略,构建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经济政策体系,形成了以新常态为总逻辑、新发展理念为总引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为总核心,稳中求进为工作总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中国经济形势逐步趋稳回升,经济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经济增长新动力逐步显现,中国经济巨轮稳中向好、稳中有进。五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令人民信服、为世人瞩目,更令世界赞叹,党中央制定实施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成为新时代指引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罗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对世界的巨大思想贡献,它不仅属于中国,还属于世界,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经济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的重大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胡鞍钢,1953年生,祖籍浙江嘉善。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1993年回国。现任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报记者王霞)

版权所有:天津市纪委市监察局 技术支持:北方网

网站标识码:1200000037 津ICP备10003376号

网站地图 使用帮助